編者按
近日,海南礦業勞模和工匠創新工作園成功開園,《工人日報》與《中國冶金報》紛紛將目光投向了這座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園。在如今競爭激烈、創新驅動擴展的時代浪潮下,海南礦業堅持將人才資源作為推動産業擴展的核心驅動力,為工匠技能人才積極搭建創新孵化平臺,為突破産業擴展壁壘匯聚先鋒力量。
6月17日,《工人日報》07版刊登文章《一座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園的破壁之路》,詳細講述海南礦業如何打破跨廠區協作的專業與地域壁壘,構建協同創新機製。以下是報道全文。
在海南礦業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園內,焊工們頭戴防護面罩,在操作臺前專註作業,火星不時從金屬縫隙中迸射而出。與此同時,隔壁實驗室裏,技藝人員正圍繞磁化焙燒設備維持、露天轉地下開采等關鍵技藝難題展開攻關,記錄本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反復調試的數據。而在創新工作室中,勞模工匠與年輕組員圍坐交流,圖紙鋪展,經驗與創新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前不久,海南礦業傾力打造的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園開園,為工業高品質擴展註入澎湃動能。這座集技藝攻關、人才培養、創新孵化於一體的平臺,不僅聚力於創新攻關,更着力打造産業高技能人才帶徒傳技、研習交流的平臺,破解礦山工業技藝瓶頸,推動傳統产業向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助力海南礦業在“鐵礦石+油氣+新能源”产業格局中達成跨越式擴展,為自貿港建設和礦山工業轉型升級貢獻“海礦力量”。
孤島困境:跨廠區協作的痛點
近日,進入海南礦業石碌鐵礦廠區,昔日露天開采留下的巨型礦坑已被郁郁蔥蔥的植被覆盖。地下采礦場的生产監控大屏幕前,隨着指令發出,智能集控系統操作人員輕點鼠標,大小不一的鐵礦石便從溜井口嘩嘩落下,進入下一個傳輸步驟。然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這樣的高效場景背後卻隱藏着“隱形壁壘”——各廠區設備維修、焊接、技藝攻關等長期處於“單兵作戰”狀態。
“跨廠區設備維修最怕技藝交流‘對不上頻道’。”海南礦業電氣首席專家、電氣高級工程師謝學思回憶道,“突發故障需要支援時,需由廠領導逐級聯絡機械工程部,再協調維修班組。這中間一旦出現非技藝人員轉述需求遺漏關鍵設備信息,就會導致檢修延誤。”
審批流程冗長、耗時同樣是製約生产效率的典型痛點。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選礦二廠協力一組組長、全國勞模朱平指出,在選礦廠日常維持中,由於現場缺乏專業的銅管焊接技藝,常常需要尋求外部支援。“即便情況緊急,完成整套流程也至少需要3天時間,嚴重拖累了整體生产進度。”
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符之僑坦言,過去的層級化協作存在三大弊端:信息傳遞失真、響應速度慢、資源浪費。如何打破專業與地域壁壘,構建跨廠區協同創新體系,成為海南礦業破解“孤島效應”、激活人才動能的關鍵。
破壁聯動:構建協同創新機製
2024年4月,一次突發故障成為海南礦業技藝協作模式轉型的契機。選礦二廠潤滑銅管意外破裂,噴湧的油霧迫使生产線緊急停機。面對設備結構復雜、材料特殊的情況,廠內焊工團隊一時難以處理。關鍵時刻,技藝員果斷打破常規流程,直接聯絡公司焊接團隊,並迅速安排專車將待修設備送達現場。焊接團隊反應迅速,僅用半小時便完成修復。
“這次成功的合作為我們積累了寶貴經驗。”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石碌鐵礦分公司地下采礦場維修三組組長、全國勞模李勇表示,“我們隨後總結提煉出‘故障發生-專車送件-現場修復’的閉環響應機製。”
這一高效響應機製在同年10月面臨新挑戰時發揮了關鍵作用。當時,海南礦業迎來大型立式球磨機的安裝調試工作,項目依托成熟的應急響應體系,迅速整合資源,高效聯動起焊接、電氣、選礦等五個創新工作室組成“聯合作戰小組”。小組打破常規部門壁壘,集中優勢力量進行技藝攻關與現場協作,僅用3天便完成全部設備調試工作。
為形成長效協作格局,海南礦業整合了李勇、朱平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王春賢職工創新工作室等原有資源,並新增“電氣”“選礦”兩個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覆盖采礦、選礦、機械、電氣、焊接5大專業,搭建起跨廠區、跨專業的技藝協作網絡。
聚智賦能:打造創新生態體系
“選礦作業作為整個产品生产過程中的關鍵環節,過程中要對磨礦、磁選、重選等工藝參數進行調節穩定产品品質,同時依托實驗室和工作室賦能。”石碌鐵礦分公司總經理助理梁居明展現說,海南鐵礦因礦石結構復雜、嵌布粒度細而被業界視為“難選鐵礦石”,實際生产中也面臨重大挑戰:尾礦含鐵量居高不下。
針對這一工業難題,梁居明領銜的選礦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依托創新工作園正在建設全新的選礦實驗室。該實驗室將作為技藝攻關的“孵化器”,幫助開展日常實驗、數據分析及參數調試,助力團隊不斷優化跳汰技藝和磁化焙燒工藝。“創新工作園的價值遠不止於此。”符之僑強調,園區的核心作用還包括為各專業的技藝人才打造一個多元交流的活力平臺。在這裏,設備維修人員與選礦專家可以面對面探討技藝改造方案,電氣工程師與焊接技師能夠共同研究高壓管道的焊接難題。
同時,創新工作園建立了“從立項到推廣”的全流程保障機製。從立項之初,工作園的人才團隊便介入供應基礎研究和培訓幫助;中期加大資金投入和技藝協作;項目成功後則推廣經驗、擴大應用。這種幫助模式,確保了技藝創新的持續性和有效性。
從“單打獨鬥”到“協同作戰”,從“分散管理”到“集中攻關”,海南礦業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園的成立,讓原本分散在各個廠區的優秀技藝人才如“星辰”一般匯聚成璀璨的“銀河”。“創新工作園未來還將開設由勞模工匠領銜人擔任主講人的培訓班。”符之僑表示,這種“手把手”的教學模式,將進一步放大勞模和工匠人才的輻射效應,為産業培養另外的技藝骨幹和創新人才。(來源:中工網/作者:賴書聞)
《中國冶金報》06版刊登海南礦業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園開園新聞(信息來源:中國冶金報)